近日,南昌市洛阳东路至天祥大道段,正在开挖建设南昌市首条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燃气、供电、排污等都会被收进这个“大口袋”中,以缓解路面管线日,在洛阳东路综合改造工程综合管廊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在有条不紊作业。据了解,该项目监控管理用房主体结构全部完成,管廊主体结构已完成900米,预计春节前能完成管理用房建设。
据悉,南昌市洛阳东路综合改造工程西起昌东大道,东至天祥大道,属于城市重要道路。全线米。南昌市首条在建地下综合管廊位于这条道路地下,集电力、综合、燃气、供水、排污等各类市政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
“需要维修管线时不用把道路围起、挖开,维修人员和工程车通过检修通道进入管廊后就可以开始施工。”该项目部负责人介绍,虽然管廊内不能行车,但里面有足够大的空间。人是可以在管廊内自由走动的。
@四川日报:四川省装配式建筑发展有了行动方案 涵盖设计、施工、质量验收等多个环节
近日,四川省住建厅联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建筑设计研究单位制定的《四川省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行动方案》课题研究报告出炉,该研究报告系统总结梳理了全国装配式建筑现有技术标准,并对建立和完善四川省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发展装配式建筑需标准先行、完善体系。2017年四川省新制定《四川省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和施工信息化技术规程》《四川省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装配式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四川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四川省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5项技术标准和《四川省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公共建筑设计示例》《装配式波形钢网增强轻质保温外墙板构造图集》2项标准图集。至此,四川省装配式建筑已发布9项技术标准和4项标准图集,涵盖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质量验收等多个环节。
据四川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装配式建筑标准零散和不成体系的问题,课题研究报告从标准体系、技术体系、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入手,全面梳理了国家和省级现有装配式建筑相关标准体系及技术规程,对标准体系完善和成套技术成果转化提出了建议。
按照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支持企业和团体编制标准,目前四川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纷纷参与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已完成和正在研发的技术研究覆盖了混凝土、钢结构、现代木结构三大结构体系。
截至目前,四川省已建成装配式混凝土部品部件基地11家,年生产能力175万立方米,在建的5家,计划年生产能力85万立方米;已建成钢结构生产基地14家,年生产能力80.5万吨。成都、广安和8家产业基地被住建部评为第一批国家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2017年,四川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810万平方米,其中混凝土516万平方米,占比63.7%,钢结构294万平方米,占比36.3%。建成装配式建筑市政道路工程数200公里以上,国内最大规模的装配式综合管廊项目——投资80亿元的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综合管廊项目也在推进之中。
大家还记得7年前在网站上疯传的《中国人6天就能盖出一座宾馆》的视频吗?视频中“模块化建筑技术”盖起的大楼令各国网友赞叹不已。1月8日,华商报记者从陕西省统计局了解到,陕西省也有这样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其具有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的诸多优势,但该行业在陕西省尚属起步阶段。
据了解,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作为前瞻产业的装配式建筑行业,是建造方式史的一次重大变革,已成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标志。
2010年11月,一段“6天就能盖出一座宾馆”在网站上点击量颇高,华商报记者查询到,该宾馆位于湖南省的长沙市,据媒体当时报道,这座建筑在当年6月就已竣工,它的整体搭建使用了46个小时,装修用时90个小时。报道还称,该楼盘的“模块化建筑技术”是独创科技,建筑过程不但高效、节能、净化,抗震能力更可以达到9级。
该视频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内积累了200多万的点击量和上千条各国网友的评论,绝大多数外国网友对中国建筑公司的效率感到难以置信,也有网友指出:“这大楼的设计和地基工作可能花了好几个月,说是6天盖好有点言过其实。但这里真正令人钦佩的是所有这些部件都按时备齐了,以及中国人卓越的建设管理。”
陕西省统计局在8日发布的报告中介绍,装配式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可缩短施工工期,能够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量,降低粉尘污染,冬季也能施工操作,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是世界性的大潮流和大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例如,雄安新区百分之八九十都将是装配式建筑。2016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2017年,陕西省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并提出“2020年重点推进地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20%以上,2025年全省达到30%以上”的发展规划。
近期,陕西省统计局选取了我省初具规模、已形成产能、具备预制构件生产条件、具有代表性的3家装配式建筑企业:陕西建工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西安建工集团西安建构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韩城伟力远大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分别进行了实地调研。
调研得知,三家企业正处在项目前期运行阶段,所产生的效益很少,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本集团内部建筑工程项目中及企业所在地极个别房屋建筑项目中。
调查问卷显示,这三家企业均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企业的技术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两家企业拥有设计和生产能力,一家企业只具备生产能力。从成本来看,装配式建筑企业相比传统现浇每平方米成本增加300-500元。原因是装配式建筑在房地产市场推广使用不够,装配式构件又难以形成大规模生产,钢模板种类多,重复使用次数少,成本无法降下来,规模效益无法体现。同时,工业化生产属生产企业,构件工业化生产产品要交纳17%的增值税,增加了生产成本。
实地访问结果显示,目前陕西省装配式建筑涉及的项目主要是在企业所在地的周边。企业装配式建筑主要应用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商业住宅。三家企业认为建筑市场中多数甲方单位对装配式建筑产品仍抱有观望态度,建筑成本的提升让多数企业望而却步。
陕西省统计局经过调研后认为,该行业尚属起步阶段,虽然代表了建筑产业升级的方向,但目前困难较多,需要全面克服。从现阶段来看,市场对于装配式建筑产品的认可度不高,装配式构件的应用在全省尚属起步阶段,很多技术标准仍处于空白,亟需补充完善。行业标准不够完善。装配式住宅的设计、生产、安装施工、验收评定等技术标准尚未建立,试点成果无法大规模推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仅在西安有工程应用,本土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没有一家使用装配式建筑技术项目建设。
此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需求市场尚未打开。从建筑业需求市场来看,社会保障性住房、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为装配式建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生产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单一。因此开发单位不愿主动采用装配式建筑这种方式来建造。
陕西省统计局调研专家对此提出发展建议:加大推广宣传力度。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对装配式建筑进行宣传,发挥装配式建筑具有环保、节能、污染少的优势,按照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提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同时要完善行业技术标准,降低生产成本,强化政策带动作用,出台配套优惠政策等等。
尘土飞扬、满地钢筋水泥、脏乱差,是大家对传统的建筑工地的印象。在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大背景下,中国建筑业转方式、调结构,重新洗牌,正在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
据了解,中国建造业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约16亿平方米。绝大多数采用传统建筑方式,在砌筑、抹灰等工序,往往易发生渗漏、空鼓和开裂现象,房屋质量难以保证,对环境质量影响大,并存在着极大的资源浪费。
东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曹伟在近日举行的SSGF装配式建筑高峰论坛上透露,东莞市工程质量问题投诉逐年降低,工程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他透露,东莞正在大力推广应用SSGF新型装配式技术。
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以装配、现浇、机电、内装等工业化为基础,并对分级标准化设计、零变更集成深化、模具空中化装配、全穿插施工管理、现场一体化装修、移动信息化管理、人工智能化应用等技术及管理系统集成。提升了建筑质量水平,缩短了建筑施工工期,节省管理成本,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优点,同时施工现场粉尘、噪音、污水等污染少,最大限度减少房地产建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曹伟表示,目前,东莞市装配式建筑推广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市场认知不足、建设模式滞后、标准体系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仍制约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如何解决装配式建筑发展与现行规范的冲突、如何保障工程的质量安全是发展装配式建筑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1月6日,记者从青岛市城乡建设委获悉,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约75平方公里,其中2017年建成约44平方公里。2018年,青岛市将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完成三年试点任务,组织各区(市)加快编制海绵城市详细规划、实施方案,强化顶层设计,让青岛成为一个“会喝水”的“海绵城市”。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青岛市李沧区的大村河沿岸,曾经的大村河河道污染严重、生态用水量缺乏。通过点源截流、源头海绵化改造、河道清淤疏浚、生态湿地、景观设计、蓄水活水等系统化治理措施,将河道、绿地和周边建设用地形成整体,现在已成为城市滨河景观走廊。
“过去大村河汇水分区街头绿地面积较大,且高出地面,降雨量较大时,雨水会流向人行道,人行道铺装均为不透水铺装,雨水继续汇流至路面市政管网,雨水利用率低,雨量较大时对城市排水系统有较大压力。 ”据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工作人员介绍,本次改造利用海绵措施,设置透水铺装、截流沟、植草沟、渗井等措施,提高雨水的渗透性;通过设置下凹式绿地、台地绿地、滞留绿地、雨水花园等措施提高雨水的滞留量和蓄水量;通过地块下垫面改造,及对雨水采取的滞留、净化措施,提高对面源污染的削减,大村河已成为一条既能吸水又能净水的“海绵式”景观河。
楼山公园是青岛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的第一个山头公园海绵改造项目,总投资6357万元。
改造按照“自然保护、生态修复、低影响开发”的设计原则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对山体进行生态修复和全面整治。增设海绵设施的生态草沟、生态旱溪、雨水花园、雨水塘、台地花园,新增健身休闲广场和儿童活动区4000余平方米,新增环路休息站8处、新增及扩容公厕3处、增加卫生间、座椅、垃圾桶、标识牌、灯具等附属配套设施。植物配置以沿环路设计的蔷薇大道作为公园主要特色景观。新增植物以本土花卉及乔木为主,为公园增绿添彩,美化绿化山体。
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山体绿地环境,满足周边群众休闲娱乐需求,还有利于打造魅力青岛、保护胶州湾生态环境。截止目前,已基本完成样板段工程施工,正在进行北区、东入口及四流北路等区域的海绵措施改造施工,已完成总量的60%。
据了解,2016年4月份,青岛市成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域展开、有序推进”的原则,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一年多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约75平方公里,其中2017年建成约44平方公里。
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中德生态园较早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和园区海绵城市建设评估,编制了《青岛中德生态园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分近、中、远三个阶段实现园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胶东国际机场提出规划打造全国第一个绿色“海绵机场”,目前已完成海绵项目方案;世界动车小镇(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蓝色硅谷等新建区域规划设计也充分吸取海绵城市理念,打造海绵园区。
1月5日,新华社播发消息关注山东大力推动建筑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报道说,今年起山东力争用三年时间培育100万名职业化建筑产业工人。消息发布后,中国政府网、中新网等纷纷转发。
新华社援引山东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的话说,山东省将采取引导现有劳务企业转型、鼓励专业承包企业做专做精等方式,推动发展一批砌筑工、混凝土工、钢筋工等工种作业为主的专业企业;推动企业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对自有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建筑业劳务企业和建筑工人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在此基础上,山东省将不断完善建筑工人培训考核鉴定制度,开展建筑工人技能评价;建立健全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登记身份信息、培训情况、职业技能、从业记录等事项,发布建筑用工和求职信息,逐步实现全省互联互通;赋予建筑业企业更多用工选择权和建筑工人更多务工自主权,引导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保有一定数量的与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骨干技术工人队伍。
山东省提出,将力争通过这些措施,加快培育一支更懂技术、更高素质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到2020年,培育100万名职业化产业工人,中级工以上的建筑工人占比达到25%。
为加快“预制三板”推广应用,促进装配式建筑稳步发展,近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在南京举办了“预制三板”推广应用技术培训交流会,围绕“预制三板”政策、评估认定要点、技术概况及相关标准设计图集、工程应用案例等进行研讨。
2015年4月,苏州以94.29分的高分通过了评审,成为国家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苏州庄严承诺,在未来3年要完成建设5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总长度约34公里。
近3年过去,当初的蓝图已然落地。桑田岛管廊、城北路管廊、澄阳路管廊、吴中太湖新城启动区管廊、吴中太湖新城管廊(二期)在城市地下伸展,为各类城市“生命线”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新家,预计2018年春节前可望完成首批九大类管线个日日夜夜,苏州管廊建设者攻艰克难,先行先试,勇于创新,为推进全国管廊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苏州样本”。
此时回忆3年前,苏州入选国家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的那一刻,苏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姜裕华仍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2015年1月,财政部办公厅与住建部办公厅联合发文,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申报工作。经过省一级的选拔,全国入围城市有33个,而最终能进入试点的名单只能有10个。
“竞争很激烈,在入围城市的摸底打分时,苏州并没有突出的优势,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姜裕华说。
怎么办?管廊建设是惠及民生、功在后世的工程,为此,苏州市政府下定决心,尽最大努力争取,为最终“决赛”认真准备。“决赛”有两个环节:专家评审,市长答辩,两项得分加起来是总成绩。从入围到正式答辩的两个星期里,参与申报者没日没夜连轴转,精心梳理,仔细核对,字斟句酌,进一步夯实答辩材料,共申报了5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
最终,苏州以完善领先的规划体系、扎实的建设基础、多元的融资模式等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和闭门答辩,并取得了94.29分的高分,仅次于94.64分的沈阳,在首批试点城市中名列第二。
2015年4月10日,包括苏州在内,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公示。姜裕华说,与高兴、激动同时而来的是巨大的压力,当时项目还在规划阶段,具体实施没有现成的经验,“得先下河,再去摸石头。”
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时间。城北路管廊项目是苏州管廊公司实施建设的首个工程,按原先的计划,是与城北路改建同步施工的,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城北路道路改建方案迟迟不能确定。
但是管廊建设不能等,“向国务院、两部委立过‘军令状’的,一定要如期完成。”姜裕华说。2016年底,城北路管廊项目先于道路工程开工,面对交通组织、拆迁征收、管线迁改、绿化迁移等巨大的前期工作量,建设者们铆足了劲跟时间赛跑,硬是将常规需要1年完成的前期手续,压缩到半年内完成。
在城北路管廊过人民路、广济路节点,为确保轨道交通2号线号线的营运安全,也采用了矩形顶管施工法,据施工方介绍,过广济路矩形顶管是世界上第一条跨越营运轨道的矩形管廊。
为确保矩形顶管节点工程的安全和质量,苏州管廊公司成立了“城北路管廊项目重大节点工程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相关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管理办法。截至2017年年底,对该工程累计进行各类安全检查62次,排查隐患并完成整改763项,隐患整改率为100%,所有项目未发生安全事故。
一次次先行先试、一项项技术创新,苏州管廊建设者们收获了累累硕果。尤其矩形顶管技术的成功运用,突破了长距离减阻、浅埋过河、不良地质顶进等多项高难度施工瓶颈,留下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总结形成了一系列相关施工工艺标准,为我国今后的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和顶管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截至目前,苏州管廊公司技术团队已成功申报市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工程建设指南1项、省级工程建设行业标准1项,并获得国家专利2项。
其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化综合监控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有效推动了智慧化平台在管廊项目上的设计与应用工作;“江苏省综合管廊工程矩形顶管工程技术标准”项目,弥补了目前国内矩形顶管技术标准领域的空白。
▲城北路管廊主体结构1:1实体模型《江苏省城市综合管廊与地下工程协同建设指南》的编写,则为省内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与地下空间建设时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的协同合作提供了遵循依据及技术指南。此外,2017年年底,苏州管廊公司申报的“一种基于基坑施工的支撑结构”“一种基于基坑末道支撑换撑传力载体机构”2项专利还成功通过了国家专利局审批。
@乐居财经:贵州的房子得这么建!《贵州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发布新浪乐居1月3日讯,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黔建科通〔2018〕1号文件称,《贵州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4项贵州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将从2018年2月1日起实施。
根据该文件内容,由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主编的《贵州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和贵州中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主编的《既有建筑安全评估技术规程》、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编的《建筑给水聚丙烯管道应用技术规程》和《室外埋地聚乙烯(PE)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等4项标准已编制完成,现经专家审查并经公示无异后予以发布。
其中,《贵州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的编制原则是对国家推荐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的本地化、指标的具体化及部分延伸。该标准的修订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在下列几个方面体现了地方特点:1、贵州省全省地形多为山区,建设用地较为紧张;全省多数地区气候分区属于温和地区、少部分属于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采用集中供暖和中央空调的建筑相对较少,因此,在本标准中比较国家标准,减少了节能与能源利用部分和室内环境质量部分的比重,加重节地与室外环境部分的比重。2、结合贵州省地方特色,增加了自保温墙体运用、温泉水利用的评分点和加分点等。3、结合现在提倡的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千园之城等加重或增加得分点。
该4项标准的编制完成及发布,对贵州省未来房地产业、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完整《关于发布贵州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4项贵州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通知》请登录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最新文件”栏目查看。
@青海日报:青海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发展是“十三五”建材工业发展的重要主题。自2015年开始,国家从上到下,关于绿色建筑、建材(建筑节能)的政策不断出台,各省市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的推行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绿色建筑”的“绿色”,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它是将绿色环保理念应用到建筑的设计、建设和使用中,在建筑中合理的使用绿色环保技术和设备,实现建筑的绿色环保节能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是青海头等大事,保护生态更是青海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经济发展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效益更好。
生态保护是大趋势、大战略。既要持续加大投入,当好生态守护神,更要转变传统思维定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大省,进而向生态文明意识强、生态治理能力强、生态服务功能强、生态经济实力强的生态强省迈进。
2017年,住建部发布《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旨在建设节能低碳、绿色生态、集约高效的建筑用能体系,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划已经发布,各地积极响应。《青海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办法》是青海省乃至西部地区首部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政府规章,政府的大力支持标志着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政府的大力支持,让青海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得到了众多企业的认可,一大批优秀企业加入到西北绿色建筑中来。2018年4月16日,以国家政策为向导的青海绿色建筑产业博览会将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数月来,组委会观众组织部深入青海30余市县、甘肃70个市县,共与37家建材市场深入合作,发放资料3万余份;结合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单位绿色、节能的建材需求,博览会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各大企业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行业转型对话平台,共建青海美丽生态新“名片”。筹备运作120多天以来,共得到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电能供热专业委员会、青海省建筑节能协会、甘肃省建筑金属结构与门窗协会等20余家行业协会的参与和支持,推广宣传媒体达2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