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123-4567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程案例 > 规划设计

从三赴雄安读懂倡导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时间:2024-10-26 08:51:34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日程:习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

  雄安新区近了,建筑工地多了,新楼也多起来。透过车窗,习凝望着这座创造了奇迹的新城。

  这是6年里第三次到雄安,交通工具变了。第一次来,还是坐汽车。那是在2017年2月,习从出发,向南100多公里,到河北安新县的一块农田里实地察看。这次再去,复兴号50多分钟风驰电掣,雄安已融入“首都一小时交通圈”。

  雄安的模样变了。昔日,她是京津“虹吸效应”下的区域短板。挨着白洋淀,种着庄稼地,祖祖辈辈想不到会在新时代,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热土、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酝酿已久,期待已久。安新、雄县、容城,环绕着“华北明珠”白洋淀。这块土地的新名字,雄安,第一次调研之后的那年4月向世界宣布。从此,“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写入史册。

  渤海之滨、太行之畔、燕山脚下,调研、决策,规划、建设,破土、拔节,一以贯之的是“党中央始终给予最大的希望”。6年时光,不仅见证新时代的“未来之城”雄姿初显,更见证习倡导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落地有声。

  个头太大,是北京“成长的烦恼”之一。当“摊大饼”式建设的“天花板”触手可及,压力、痛点也接踵而至。早在2014年在北京调研时,习就形象比喻城市建设发展“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应该有一个顶层设计和控制,划定极限,超过了就不能再增长”。

  向内看,破题难;向外看,思路豁然开朗。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子落满盘活。

  无论是“从全局谋一域”,还是“堵不如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形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就像是“动一动外科手术”,要“打破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转圈圈的思维定式”。

  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向外疏解,哪里作为承载地?不能太远,又不能太近,诸多因素权衡、比对,雄安新区应运而生。

  承载地,是新区诞生的缘由,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初心所在。“要和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相衔接,必须牢记这个初心。”叮嘱。

  国之大、党之大,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如臂使指。在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的京津冀,孕育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新区,是共同的责任,也攸关共同的未来。

  铺展地图,京津冀“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一张图、一盘棋、一股劲,动力在协同,未来也在协同。

  协同的视角之下,去看此次赴雄安的调研。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项目建设现场,他看沙盘、登平台。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正在建设的是疏解的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等单位。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这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更是一条通向未来的新路,烙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特征。

  在2018年2月中央会会议上讲到雄安时,描绘了一座城的时代印记:

  “改革开放初期设立了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深圳的速度,40年后的今天,我们设立雄安新区要瞄准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两步走’的目标,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一个样板。”

  第二次到雄安,是在2019年1月。习深入调研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

  这片播种希望的沃土,在两年前的那声惊雷之后,一直在酝酿影响未来的力量:规划。

  先布棋盘再落子。“我多次说过,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

  新区设立之初,面对外界对平地起新城的急切期待,何去何从?抉择背后是远见,是定力。习郑重告诫:“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

  两年,规划反复打磨,多少次摆在的案头上。一尺一寸,一笔一画,沉潜下去的雄安稳扎稳打。

  “这两年,几乎没有动一砖一瓦。现在有了蓝图,雄安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实质性建设阶段,可能今年就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局面了。”的第二次雄安之行,清晰标注了雄安的发展节奏。

  快,还是慢?在30多年前的一份战略设想中能看到一以贯之的城市工作理念。“今天,我们是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当年,习同志在《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言中写道。

  时光记录了慢规划下的快发展。2021年,到福州考察,感慨:“现在的建设都符合这个方向,跟我们当时设想是一致的,而且发展得比我们设想还要好。”

  “从来没见过这样编制一座城市的规划”“从来没见过地上、地下、‘云’上‘三城’一体规划和建设”……既稳扎稳打,又只争朝夕。雄安新区,走的是人类历史上没人走过的发展道路,拓展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亿万人涌入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势必贯穿规划设计始终。这次调研看雄安城际站建设,习就提到了“大城市病”之一的交通难问题:“要在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时序迢递,一张蓝图绘到底。

  此行,习接续强调,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

  第一次到雄安,他就去看了白洋淀。九河下梢、水韵相生,习感言:“小时候读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对这里十分神往。”第二次,在规划展示中心又问起白洋淀的近况,十分关心。

  这次来,在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前,抽出时间看了一段白洋淀的视频短片。清淤疏浚、百淀连通的进展,点点滴滴放在心上。

  “当时选址在这,就是考虑要保护白洋淀,而非损害白洋淀。城与淀应该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这是习谋划发展的重要维度。

  缺水的难题,年轻时候就感同身受。2014年2月,在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习严肃告诫:“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本来就很严重,如果再不重视保护好涵养水源的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再继续超采地下水,自然报复的力度会更大”。

  在雄安规划建设之初,习就再三强调要节水、涵养水源:“这里水资源丰富对建城有好处,但是回过头来你不要破坏了我们水源地,破坏了我们这一片生态湿地。因城而废这方面要注意。”

  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生态的各要素,决定一个地方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空间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习用这句朴实的话,说明谋划发展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秀林、绿谷、淀湾,构建出雄安新区启动区的生态空间骨架。看“林”,第二次到雄安时,习乘车穿行“千年秀林”,察看林木长势。如今,小树苗都已是枝繁叶茂。先植树后建城,成为新区建设的新理念。

  看“城”,举目望去,出行,新区起步区内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占九成;建楼,绿色建筑标准清晰,减少多少建筑垃圾、节能多少比例,都成为决策关键。

  这次在座谈会上,习再次强调,坚持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

  山水绕城,文化筑城。“未来之城”与千年文脉交相辉映。“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保护与发展、改造与新建、传统与现代,雄安在建设中所面临的,万千城市也正在经历。轻重缓急的背后,也是在回答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中“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

  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2018年,雄安新区启动“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

  “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习曾经引用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这句话。历史和文化,也是城市的经络肌理。

  翻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历史文化保护”单独成节。习明确指出,雄安新区建设要“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城镇化浪潮奔涌向前,“新”与“旧”的权衡抉择攸关未来。

  在此行的座谈会上,习多次提到“新”这个字:“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在雄安落地,努力建设新功能、形成新形象、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雄安人眼中,过去的城镇发展模式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而雄安是城市化驱动工业化、信息化。

  这次考察,习到了雄安,一下高铁,先看雄安站以及它所在的昝岗片区。眼前的“城市留白”,潜力无限。说:“要把昝岗片区建设成为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区,让各方来客一到雄安,就能感受到雄安新区扑面而来的现代化新气象”。

  “新区首先就要新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上,要体现出前瞻性、引领性”。智能、绿色、创新,这些亮丽名片讲述着新发展理念“落户”雄安之后的新故事。

  “江山自古有佳客,烟雨为谁留太行?”古雄州城楼上的这一千古之问,穿越悠悠岁月。

  “城,所以盛民也。”一座城,不仅有钢筋水泥,还有风吹雨落、花开鸟鸣,有家园栖居。

  这次到雄安,习到了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容东片区:“我一直牵挂着回迁群众,看到大家生活好,我很欣慰。建设好雄安新区,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

  雄安有建设者,有搬迁者,有创业者,也有农民变市民的“原住民”。日升日落,他们同雄安一同成长。清晰指出:“我们可不是为了一个漂亮新城,而恰恰建新城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工作的重头,不能见物不见人。”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深刻思索城市的初心。

  “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在地方工作时,习把这些民生“小事”作为大事摆在案头。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中国式现代化的“雄安场景”,以人民为中心,探索用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新路径。外媒评价称,雄安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形、生动的样板。

  千百年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土中国,正在经历西方学者眼中“21世纪最为宏伟壮观的人类社会大变迁”,也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

  新的城市、新的探索、新的道路,饱含着壮志雄心,沉淀着历史耐心,创造着无限生机。

  短短6年里,三赴雄安。千年大计、国之大事,常在习“时时放心不下”的深情牵挂之中。

  短短6年里,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一座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一座高水平、现代化的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