瑛泊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联合体,与Perkins&Will、Gensler共同入围“苏州大阳山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国际竞赛。2020年12月7日,竞赛组织方正式宣布瑛泊的设计为最终获胜方案。
项目规划面积2.34平方公里,是太湖及太湖科学城通往市中心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必经之路,在苏州高新区城市创新发展轴线上占据重要位置。项目背靠大阳山,这个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特征成为瑛泊设计灵感的来源。
评审团评价,此方案对经济园的定位研究分析比较到位。各片区格局特色,同时又不失整体形态特征,设计理念“未来的科技与永恒的自然”,得到了很清晰的体现。
首先,瑛泊的目的是建立世界级数字经济的创新枢纽,其在全球闻名的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产业园区的设计经验,和独有的i-CAM园区开发模型的应用,将有利于勾勒出未来大阳山数字经济园区的成功。
其次,是将城市生活和大自然相融合,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吸引并留下更多的人才并让经济持续成长。公园的建筑形态也增添了更多的苏州园林文化元素。
最终,是发展多样各异的区块,以人尺度作为前提条件,搭建坚固、具有韧性的社区。
项目周边的自然环境独特,拥有散布的山丘、丰富的绿化以及核心的大阳山。这也是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即通过结合周边的自然环境,搭建延续的“太阳山与森林”。
功能性网格化开发模式融入了此生态园区的设计重点。场地的东面与西面基本保持未建状态,通过小型场馆和步行道路的设计,为活跃的户外生态活动提供场所。
园区中部是人工绿色山丘,设计将自然与高密度开发项目相结合,两个小型绿化设计将园区与北侧的植物园连接到一起的同时,成为与南侧墓地的屏障。
评审团认为,此方案的亮点是对TOD核心区的设计。方案将大阳山的自然风光引入园区,打造了很有特色和标志性的森林总部。
确保此开发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衔接良好的地铁-轻轨-步行可达的另一条地铁线,与巴士共同搭建的公共交通系统。高密度开发、混合功能的TOD设计的目的是优化多种交通模式间的衔接,并为其提供高质的配套设施。
当抵达大阳山地铁站时,乘客可以直观感受到自己的所在位置。他们首先会被引导至地下二层的下沉室外广场,从这里开始,阳光和绿色元素会一直延续到站台。
设计通过三个层面的综合战略,优化慢行交通设施的使用。首先,地块网格的尺寸缩小到100至150米,人行和骑行的高架“高速”路跨越西侧生态区到园区东侧,为园区提供了便捷、快速的到达方式。
第三个设计点是连接特定地点的高架连桥,这些间隔300至500米的特定地点也可以被称作“智慧中枢”。不同专业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在这里,这种非正式场景的建立将促进开放创新环境中的知识互换。
大阳山项目的设计原理始于瑛泊主持设计的,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产业园区,并发展为多维度的开放交流战略。除“智慧枢纽”外,每个建筑集群内部的知识互享也得到了推动。
该项目设计的两种建筑形态,无论是连接多层面的交流平台,或是通过天桥网络搭建“开放街道”的环境,都是为成功搭建不同商业类型的生态系统而进行的独特设计。
各片区格局各具特色,同时又不失整体形态特征。场所营造、特定的空间组织和相关的功能规划赋予了每一个片区独特的条件。项目旨在促进赋能社区的成长,为居住者带来归属感并激励公众的参与。
自然主导是这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开发项目的核心步骤。在增加、连接绿色空间外,场地的水系统也通过雨水收集、缓冲、过滤和渗透等方式得以完整和优化。多样的蓝绿空间为多样性生物和当地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
TOD区域因其高密度建设项目和高质绿色空间的结合,或将成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新基准。人工绿丘在缓解城市热到现象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例如雨水的缓冲、过滤、提升建筑的热阻值、自然光阴、推动公共和慢行交通的使用、生态和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提升生物多样性、高效的废物回收等。